섹션

与基督同死同生的自由 —— 张大卫牧师

1. 罪的连带上帝的救赎经营

要正确理解罗马书第6章1-11节的内容,首先需要注意它与第5章之间的紧密关联。张大卫牧师常常强调这一关联,特别是罗马书第5章中所讨论的罪的连带性以及代表理论,与第6章所谈到的成圣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罗马书第5章,我们看到,因着亚当的堕落,罪被归算给了全人类。通常我们将其称为"原罪",因此人从出生起就已经带有罪性。根据圣经的教导,原本亚当应当成为把神的祝福分给全人类的"祝福的管道",但他堕落后,却成了把罪与死亡带给人类的代表。这样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或连带性(Solidarity)在圣经的各处都有体现,例如旧约中,亚干犯罪之后,以色列全体在艾城的战役中遭受挫败,或者摩西在战场后方举手祷告时,约书亚在前线得胜等,这些例子都鲜明地展现了"一人之行为影响整个群体"的连带性原则。

张大卫牧师强调,罪的连带性概念绝不是只局限在过去以色列百姓的时代,而是在今天的教会群体和信徒生活中同样适用。新约时代,保罗对罗马教会信徒所传讲的道理也是如此:在亚当之中,所有人都成了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但在"末后的亚当"--耶稣基督里,却发生了义被归算给我们的反转。因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不再是罪,而是"义"归给了我们。我们借着这义而进入了恩典的统治之下,而不再是罪的辖制。罗马书第5章后半段所以会宣告"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正是因为保罗在这里赞美,比起罪的权势,神那更浩大、更永恒的恩典与公义之王权。

这种"唯独恩典"所带来的救恩真理就像获得了某种自由一样。然而,由此也常常会出现误解:"既然罪多了,恩典也就更多,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继续犯罪,好让恩典更多显明呢?"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1节已经预见到这个问题,并反问道:"这样,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和合本译作略有不同,但意思相近)。随后在第2节中他断然回答:"断乎不可。"罪多恩典也多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故意留在罪中。因为在基督里,我们的存在本质已经被改变了,若仍旧被罪捆绑,那便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

正是在这一点上,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要清晰地区分"称义"(Justification)与"成圣"(Sanctification)。称义是身份的改变--我们在接受基督的那一刻,就一次性地、瞬间地被神称义,这是从罪的刑罚中得到释放,也意味着"原罪"在法律地位上被解决。然而,得救之后,我们的实际"状态"仍需在圣灵的能力与真理的光照下逐渐被更新。这持续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与罪性(实际犯罪)作战的过程--就是成圣。即便是已经信主的人,在瞬间的软弱中,还是会跌倒犯罪,也会面对罪的诱惑,但我们已在耶稣基督里脱离了罪的定罪,就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成为罪的奴仆。

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3-4节,以受洗的画面来讲解这种与基督同死同生的象征意义。洗礼时,人完全没入水中又重新出来,借此宣告过去的一切罪和旧生命已经死去,并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张大卫牧师多次教导,洗礼的意义不只是一种仪式或形式,而是真实地以心灵接受圣灵的洗礼才是根本。也就是说,人的内心要先因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宝血与复活而被真切地触动并经历改变,水礼只是对这种内在真实的一个确证或记号。

接着,张大卫牧师指出,罗马书第6章5节以后的经文强调了"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的真理,其核心可以被视为"在新的律法之统治下生活"。过去我们在亚当之下,受罪之律和死亡权势的辖制,但在与基督联合之后,就进入了公义之律、生命之灵之律以及爱之权能的掌管之下。在这种新的统治里,罪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作王"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会经历到旧习惯的缠累,这就是称义之后残留的罪或罪的痕迹。张大卫牧师把它比作"正规战已经胜利,但仍需进行扫荡战"。也就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彻底打破了撒但的头,这是宇宙性的最终胜利,但在我们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还要继续对那些残存的罪恶势力发起"扫荡战"。这个"扫荡战"就是成圣的历程。信徒要天天对罪敏锐自省并悔改,依靠圣灵和神的话语,一点点地脱去旧人,学效基督,越来越像祂。

那么,使这"扫荡战"可以进行下去的动力来自哪里?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阐明,是圣灵使我们不断想起并领悟基督的死与复活的意义,并常常将我们带到基督的恩典之中。每当圣灵向我们显明耶稣基督的爱,我们就会生发出远离罪、惧怕罪、同时也能胜过罪的力量。

总而言之,罗马书第6章所传递的信息立足于罗马书第5章所描绘的罪的连带性、亚当与基督的对比,以及恩典掌权的赞美之上。保罗在宣告"罪显多恩典更显多"的救恩计划后,紧接着便警示我们,不要误用这福音真理,认为可以对罪听之任之,或以罪为安。既然我们已在耶稣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并与祂的身体--教会相联合,就应当如同已经向罪死、向义活的人那样,走向追求圣洁的成圣道路。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我们已经"与耶稣同死,又与祂一同复活",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一真理。在此过程中,教会群体至关重要。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而信徒是这身体上的肢体。如果罪仍旧潜藏在群体之中,我们就有彼此悔改、一起归正的责任。

因此,罪的连带性让我们看到,个人的罪与群体无缘无故地割裂是不可能的;同时,在耶稣基督里我们成为一体,也意味着要彼此相爱,彼此激励,共同走向圣洁。张大卫牧师认为,只有平衡地教导"罪与恩典"、"愤怒与爱"这福音的两面性,教会才能真正成为彰显神圣洁的群体。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明白我们已经与基督同死同生的崭新身份。

在这样的大框架下,可以更具体地探讨罗马书第6章1-11节中保罗关于洗礼、与基督联合,以及在信徒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我们要记得,自己已经与基督一同钉在十字架上并一同复活,这也在洗礼这一仪式中得以公开宣告。这是本段经文的第一个核心。第二个核心是:既然我们已经在基督里同死同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对待罪?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11节中说道:"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这并不是某种精神暗示或自我催眠,而是基于真实属灵事实之上的生活态度转变。

如果我们仍然时常被罪诱惑,那是因为我们的肉体、现今的世界环境,以及撒但的持续搅扰所导致的。但真正决定性的是,我们的身份早已被转变,圣灵也住在我们心里,这与过去是根本性的不同。张大卫牧师不断以"与基督联合"来阐释:基督替我们担当罪债而死,使我们一次性地从罪中得释放;借着基督的复活,我们也被引入永生。因此,驱动我们内心的根本动力和价值准则不再是罪的奴役,而是在神儿女的地位上生活。有了这样的新根基,悔改和成圣就成为可能,它们是继称义之后必须随之而来的过程。

总结起来,可以归纳如下:罗马书第5章的亚当与基督的对比、罪与恩典的对立,以及从罪的连带性到恩典连带性的转移,铺垫了第6章中对称义后为什么必须走向成圣的教导。透过洗礼与基督之联合的意义,我们可以把自己看作是"向罪死、向神活"的人,并且藉着这新的身份与力量受呼召去与罪争战、走向圣洁。张大卫牧师指出,这一真理在当代教会中务必被正确领会,唯有如此,神的恩典才不会被滥用为放纵,而是能化为感谢和成圣的动力。

 


2. 基督合、洗,以及圣灵所成就的成

 

正如前面所述,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3-4节问道:"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由此将"与基督联合"(Union with Christ)作为极其重要的概念提出来。张大卫牧师多次在讲道中强调,洗礼正是这种联合的记号,也是公开宣告我们进入教会群体的礼仪。在犹太传统中,外邦人若要皈依犹太教,也需要受洗。他们完全浸入水中又出来,象征着洗净过去的不洁而成为新的人。同样地,基督教洗礼也藉着水的象征,宣示我们与基督同死同生。

不过,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指出,洗礼不仅仅是把身体浸入水中的外在礼仪,而是以"圣灵的洗礼"先行于心灵之中。也就是说,当圣灵如火炼净我们的心,并借着真理的话语洗涤我们,使我们在灵魂深处真正认识到"我虽是罪人,却因基督的宝血得以拯救"的事实。如此,当这内在的圣灵洗礼发生时,我们生命的动机发生转变,从原本面向罪的方向转向耶稣基督。随后,以水礼作为向教会与世界公开宣示这内在变化的礼仪。

罗马书第6章对此"联合"的奥秘阐述得相当深入。保罗指出,我们与基督的死和复活相联合:既然基督一次性地向罪死了,并且如今向神活着,我们也当看自己是向罪死、向神活。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神学上的"实在的联合"(Real Union)。也就是说,信徒与基督之间并非只是在思想或观念上相连,而是藉着圣灵在灵里真实地成为一个有机体,所以教会才被称为"基督的身体"(Body of Christ)。

值得注意的是,与基督联合意味着要与过往的罪彻底决裂。"和他一同埋葬"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比喻,而是指我们的"旧人"(Old Man)实际上已经与基督同钉在十字架并被埋葬,这是属灵的事实。因此,信徒已经"在罪的刑罚与权势上得释放",但在实际生活中,仍要与残存在肉体、世界关系以及魔鬼攻击中的罪性争战。张大卫牧师常用"正规战已结束,但仍需扫荡战"来说明:在宇宙层面,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已宣布了决定性的胜利,撒但从根本上已经失败,但其残余势力依旧在历史中企图扰乱我们。但这扫荡战不会推翻已定的结局,只是终局之前的收尾阶段。

那么,在这扫荡战中我们依靠何种力量?正如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所说,圣灵帮助我们的软弱,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祈求,也带领我们去明白神的深意。张大卫牧师也强调,唯有圣灵打开我们的心眼,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铭记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的恩典,并借着圣灵的工作摆脱罪与虚假的习惯。当圣灵借着神的话在我们心中运作时,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自身的罪并悔改,一方面又使我们体会耶稣基督丰盛的爱与恩典,从而愿意远离罪。

在张大卫牧师的教导中,"成圣的生活"就是在已经完成的救恩根基上,在现实生活中整理自己生命的过程。当罪的记忆或旧习再度牵引我们时,需要宣告"那已经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了",并祈求圣灵的帮助。每天在神的话语面前省察自己,并在教会群体中彼此鼓励、互相劝勉,一起悔改,再次肯定福音的恩典--如此,我们才会一点点更像基督的样式。

同时,张大卫牧师也强调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藉着洗礼,我们被正式纳入教会,这就意味着我们正式属基督的国度,不再属世上的王权、罪的势力、或撒但的权下。所以,当罪来诱惑时,我们可以大声宣告:"你不再是我的主人,我已经有了新的主宰--耶稣基督的统治。"这也可被称作一种"属灵的主权宣告",而让这宣告成为可能的根基,就是"与基督的联合"。

保罗在罗马书第6章9-10节说到:"因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祂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祂活是向神活着。"然后在第11节归结:"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张大卫牧师对此处经文的默想是,这并非单纯的命令或劝勉,而是在说"你们要承认已经成就的事实"。也就是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承认并运用你们已经在基督里拥有的属灵身份、地位和权柄。若是我们忽略了这一事实,仍像罪的奴隶那样去生活,反而是自相矛盾,也等于是放弃了福音给予的自由与恩典。

在成圣过程中,我们常见的错误是:看见"尚存的罪的痕迹",就不断自我定罪,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正被称义。但保罗在罗马书第7章中也坦率承认了自己的软弱与挣扎("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却在第8章高声宣告:"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张大卫牧师说,这正是福音的悖论与能力所在。我们仍可能跌倒,但每次跌倒时,都能借着宣认"我已经向罪死了,并在圣灵里与基督联合得以活着",再次站起来。

这绝非鼓励"廉价的恩典"或"对罪的纵容"。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追求圣洁的"动力与根基"。如果仅仅靠罪疚感或律法式的惧怕来逼迫自己努力,人的内心不会真正改变。然而,当我们确认自己已被神称义、成了神的儿女,体会到天父的心和祂的圣洁之美时,就会甘心乐意地离弃罪、追求成圣。张大卫牧师将此称为"出于福音而来的圣灵果子"。当福音从我们里面改变我们,被基督的爱所激励而生出感恩,这才是真正能使我们恨恶罪、远离罪的力量。

进一步说,这样的生活也应当在教会群体中具体展现:彼此关照、彼此悔改、彼此鼓励,一同喜乐,一同成长。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2章将教会比作基督的身体,指出一个肢体受苦,整个身体就一同受苦;一个肢体得荣耀,整个身体就与之同享荣耀。罗马书第6章和第7章中保罗个人的挣扎与思考,也同样与群体有着紧密联系。信徒绝不可能独自一人脱离教会而成圣。唯有当圣灵和真理在教会群体中共同运行时,个人才有可能真正经历成圣。因此,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个人的救恩体验不可能与教会这个联合体相脱节,受洗之后务必要在基督的身体之中,彼此劝勉、指正,共同成长。"

罗马书第6章1-11节带给我们的核心信息就是"当看自己向罪是死的,向神却是活的"。这不仅是一句嘴上承认的信仰宣告,更应该反映在我们对待罪的态度、敬拜神的态度,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态度上。这样的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圣灵的引导下不断被塑造、更新。张大卫牧师提醒,纵然信徒在走义路的过程中会跌倒、困惑,但我们每一次悔改的根基都在于"我们的旧人已经与基督同死",也"因基督得了新的生命"这一属灵事实。

张大卫牧师还指出,这一真理为当代信徒带来了"实存的自由"(existential freedom)。当今社会有无数的价值观、欲望、诱惑想要牵引我们,我们却无需再受它们的摆布。我们已经属于另一位君王--以爱、恩典和圣洁来统治我们的耶稣基督。在这位君王之下,我们自由地敬拜神、服事他人,并在世上活出爱的见证。换句话说,罗马书第6章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信徒在世界中应如何生活的身份与使命。

此外,张大卫牧师也会从"未来指向"的角度解读这一教训。举个例子:在约翰福音第9章,门徒问耶稣,"是谁犯了罪,导致这个人生来是瞎子呢?"耶稣却将焦点指向"未来要彰显神的荣耀"。同理,我们的救恩、成圣和新的生命形式,都是从过去罪与过犯的泥沼中被拯救出来,但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神的荣耀,为了彰显神的爱与怜悯。我们的眼光应当始终仰望基督的再来与那荣耀的末世完成,以及"新天新地"的盼望。正如罗马书第8章23节所言:"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这指向将来的复活与永生的圆满。

综合看来,罗马书第6章1-11节的核心教导是:它结合了称义、成圣、罪与恩典,以及与基督联合的全备真理。起初在亚当之下开始的罪的连带性,因耶稣基督而被逆转;我们不再是罪的奴仆,而是公义的仆人,不再死在罪中,而是活在圣灵的生命里。因此,当保罗提出"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吗?"这一问题时,答案非常明确:"断乎不可。"因为罪已无法再决定我们的身份。

张大卫牧师鼓励今日的信徒将这真理铭记于心,并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确认洗礼所象征的意义。通过洗礼所公开宣告的"与基督联合",应该在教会的群体生活中不断被印证--分享救恩的喜乐,彼此包容软弱,又彼此劝勉行善。若缺失这点,洗礼就只停留在一次性宗教仪式。但当圣灵每日在我们里面重现基督的死与复活的大能时,我们就会越来越真切地经历"向罪死、向神活"的自由与喜乐,而这自由与喜乐也会成为呼召更多人脱离罪与死权势的宣教动力。

所以,罗马书第6章1-11节的释经重点在于双重层面:一方面,旧约所揭示的罪的连带性和代表原则在新约时代依旧适用;另一方面,在基督里,罪的刑罚已被处理完毕,我们得以从罪中释放,从而能够走上公义和圣洁的道路。我们要紧紧抓住"称义"的坚固确据,并在"成圣"的实际生活里倚靠圣灵同行。这正是一生之久的道路。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和文字中也不断重复:"不再被过去束缚,而是张开眼睛,看见神今日赐下的恩典,以及那将来的荣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赞美"罪多之处,恩典更显多"的神,既避免把恩典当作放纵的借口,也能真正朝向圣洁而活。

在罗马书第6章1-11节,保罗提醒我们已经对罪死了,并与基督复活同享新生命。如果这是我们确凿的属灵现实,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再把自己交给罪。相反,借着悔改与恩典,我们应对罪保持敏锐,抓住神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胜过罪。张大卫牧师将这种过程称为"天天舍己背十字架,天天活在复活生命里"。透过这每日的属灵小战役或扫荡战,我们的旧人日益衰微,新人在基督里日益刚强,并且这样的改变不仅影响个人,也会成为向世人见证神荣耀的途径,完成信徒活在世上的终极目的--将荣耀归给神。

在探讨罗马书第6章1-11节时,核心在于在"脱离罪"与"不可滥用恩典"之间建立正当的平衡。我们要恨恶罪,却不可陷入律法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枷锁;我们要享受恩典,却不可走向放纵的极端。这一切,都是在"与基督的联合"之中变得可能。张大卫牧师总结道:"真正的福音不会让罪人继续停留在罪中,同时也拒绝只是一味定罪的律法主义。神称罪人为义,并且要把已经被称义的人真实地塑造成圣洁的模样,这就是神的救赎经营。我们必须默想这一点。"这里并没有人的功劳可言,一切都倚赖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以及基督里圣灵的工作。保罗能在罗马书第6章11节宣告:"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正是因为他深知这救恩已经完成并确保。对信徒而言,正是这"已成之事实"提供了我们在世上与罪争战、走向圣洁的坚实根基。这也正是张大卫牧师在多次讲道与释经中所要传达的,罗马书第6章1-11节留给我们的核心教训。